写在前头:这是一份没有权威认证的私人整理版笔记。版权没有,翻印不究,但请协助改进本作品 。Copyleft (Ɔ) 2019
文档下载。第一份为原版74页PDF,第二份即为本页内容。文件名纯属本人恶趣味。主观不建议打印本文,因为您随时都可能需要去百度一下
绝对不推荐背诵本文,因为这全是私货,参考学习即可。
(`ヮ´)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触发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其进行有效教育。
狭义的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教学五要素:学生 * 教师 * (教学)内容 * (教学)媒体 * (教学)环境
教学三过程:学习-教学-反思 三者双向反馈
第二章
发展: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长,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所经历的有序的、适应性的变化。每个阶段发生具有顺序并持续一段时间。
人类有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 四个发展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造成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 智能/思维/智慧的发展。
图式
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
图式是认知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
—我的理解:一种基于知识去理解问题的方法
发展是如何产生的?
适应:个体对外部环境更新时产生的调节,认知本质的一种,包含同化与顺应
同化: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事件的过程,同时更新已有图式
顺应:为适应新事件,更改新建已有图式
平衡:通过自我调节将认知过渡到更高的水平 的过程
||||||如果同化成功,平衡则建立,否则个体进行顺应以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这个过程就是适应,通过环境交互,会到达更高水平(有更多信息量)的平衡状态。
—-我的理解:好比主角到了异世界之后调查环境一样
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感知运动 (0,2)——————–
依靠感官和动作技能来探索世界。主要技能为grab和suck。
此阶段从 反射性有机体 发展为 有计划的问题解决者。
成就之一:获得客体永久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
成就之二:从 有逻辑的目的性动作 发展出 因果关系的认识。
前运算(2,7)———————–
运算:通过思考,用形象、表象或象征符号在心理上进行的操作。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阶段特点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其重要表现为语言和roleplay。
具体运算(7,11)——————–
获得睹物思情和触景生情的能力。
能够把握本质的不变性(液柱高与体积),同时考虑多个影响因素,能够想象倒转一个动作的顺序(可逆性)
有分类与排序能力,简单的传递推理能力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11,+∞)———————
能仅利用抽象符号进行推理。
能推理假设的事件和过程:
具备假说-演绎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能从抽象开始,回到现实。(“我觉得如果这样,就能那样…”)
具有命题思维。能够不考虑现实条件进行单独的逻辑判断,比如指出科幻小说中某理论不自洽。
变得关注自己的想法,并认为别人有和自己一样的思考模式。
出现中二病症状,认为众人都关注着自己。
反省思维能力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评价他们习得的东西
道德推理能力增强,看不惯意见相左或看上去有失公正的人
能(胡乱)预测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这种能力使得青少年倾向于理想化
理想(妄想)和现实的距离往往使其成为批判性的观察者(中二病趋于严重)
言行不一,反映了其理想主义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反思能力也会导致其假装当个好孩子(理解顾全别人的思维)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强调发现学习:鼓励与自发地与环境互动,促进探索发现
“适当”的学习经验是以儿童当前的思维为基础的,不应当加快发展。
发展阶段的顺序不会改变,而个体的发展的速率不同。
对是否达到一般水平不太关心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
发展的实质:
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逐渐由低级的基础上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与高级,依赖于生物进化与人类发展的历史。
语言和符号使人升级到高级心理机能。
——–
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影响认知发展形式。比如叙利亚的青青少年学打仗
认知是在和 父母 老师 同伴 的社会交往中发展的
——–
维果茨基认为合作对话是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
学习者独立完成某件事(现有发展水平)和需要指导完成(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作最近发展区。
支架指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的协助的程度。是 促进认知发展的社会合作 的一个特征
维果茨基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也强调教师指导性参与活动。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更有动力,解释观点时促进反思表达能力进步,运用高水平认知策略。
教学者要走在发展的前头,用教育促进发展。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合作,相互构建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提倡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与认知学徒制
第三章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适应
既强调自我意识的主导和整合作用,也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会呈现一定阶段性。
——–
个体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和社会适应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为有社会价值的人
婴儿期(0,1.5)———–
在温暖,反应敏捷的养育中获得信任和自豪感。此阶段直接影响日后性格中积极向上的成分
反应敏捷是重点
儿童期(1.5,3)————
自主性:按自由意志行事的能力
进入学步期时,排便训练对心理健康有决定作用。学会主动控制生理功能将激发儿童的自我探索,主动决策。
与父母的冲突初现,尊重儿童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形成自主性
学前阶段(3,6)————
主动性:产生特定的目的感,希望做到一些事。
如果能得到父母支持,日后将会有抱负心和责任感,否则会形成内疚感
童年期(6,12)————-
在学校里形成了学习,合作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体会到成功感。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请多鼓励。否则会产生自卑感,学业荒废或反社会行为。
青春期(12,18)————
同一性:对自身具有的多重属性的一致化形象,表现为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
通过探索价值观和职业目标,青年形成了个人同一性。
探索:通过考虑和尝试,找出哪种 信念/价值观 能给予最大的满足感
承诺: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通常是探索后的结果
同一性获得:充分探索和承诺,做出了选择并努力
同一性延缓:由于心理斗争,未能作出承诺
同一性早闭:没有探索,将选择权交给他人,活成了他人期望的样子
同一性混乱:没有关心这些事情,未作出任何选择
成年早期(18,40)————
一般都已经心理成熟。
普遍致力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有些人因为挫折选择自闭。
处于孤独中是不健康的,不要做死宅,要多参与社会活动
成年期(40,65)————–
通过养育子女,照料他人,从事创造性劳动来获取富有意义的成就感。
成熟期(65,100+)————-
尚且留有执念的就会恐惧死亡。
第四章
学生的多样化
视觉学习者:习惯自学,不适合听讲
听觉学习者:对语言的接受力强,甚至喜欢听音乐学习
动觉学习者:喜欢动手操作,通过自己实践来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
场依存型:受环境影响大,难以进行复杂的解构,一般只能专注于某一方面
场独立型:很少受环境影响,自我意识起主要作用,善于分析和组织
————
场依存型更适合人文社科,反之为为自然科学。
差异仅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而依存型需要更多的反馈。
(我就是强烈的场依存型选手)
场独立型的教师注重教材的逻辑结构,偏向于演讲式的正规教学,反之喜欢互动,利用讨论进行教学。
第五章
学习的定义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因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特征 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 可以发生某种比较持久的变化 按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 消极应对环境变化,主要靠个体经验 人类学习------ 具有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具备主观能动性 机器学习------- 借助计算机科学模拟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赋予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按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 一般印在百科全书或词典里的事实性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心智技能------- 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的能力,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 个体管理自己心理过程的能力,调控学习过程的方式 态度---------- 影响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方式的状态 动作技能-------- 也称肌肉记忆 按性质和形式分类 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根据有没有理解学习材料区分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被告知的还是主动发现的来区分 学习理论的发展目录 冯特的要素主义理论---------- 主张直接研究人类的意识经验 方法论:内省法 通过被试者感知是报告他的过程经验而非结果来研究意识 行为主义学派-------- 同意元素,但不同意内省法 可以研究的只有外显行为 主张万物皆为S-R联结 格式塔学派---------- 批评要素主义,认为其管中窥豹 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和不可组合性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强调目的性,认为S-R中还有内在因素即S-O-R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基本沿用行为主义研究范式 认为环境,个体的身心因素,行为 三者交互决定 认知学习理论------------------ 受计算机科学影响而生 用计算机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按接收存储提取的流程来分析认知过程 认知结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创造与更新过程 人本主义---------------------- 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主张整体性研究,人都具备自我发展与实现的潜能与动力 建构主义---------------------- 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再发展 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 学习者会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行为主义概述
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主张心理学要用科学方法研究外显行为
注重外部条件,忽略内因
认为学习是通过不同方法建立S-R联结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他的狗”
泛化,分化,消退
分别对应 十年怕井绳,只怕井绳,什么也不怕了
通过新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产生替代作用,使前者可引起后者的反应。
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也叫行为主义,认为研究的是行为而非心理
认为教育万能与环境决定
认为学习是建立S-R联结
“恐惧习得实验”
恐惧是先天的,但对什么感到恐惧是环境决定的。
恐惧可以通过条件作用形成并泛化
情绪反应是某种条件反射
越近,越频繁的反应更容易强化
=====小结========
发展出系统脱敏法
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客观与更宽的领域
让心理学的应用更深入
解释了中性刺激与自发反应的联系
有助于理解学生的焦虑
局限于用条件反射解释一切行为,过于极端
仍有很多行为无法用无条件刺激引出
联结主义概述
创建教育心理学的桑代克提出
饿猫迷笼实验
同一只猫不停地被关起来,后来它一进去就能跑出来
即试误学习,在尝试中,环境刺激与正确行为产生了联结
认为学习是逐渐通过试误形成S-R联结
教学是创造,设置刺激环境来促进联结形成
准备率:个体的身心状况决定联结建立速度(可能无法建立)
练习律:经验的重复增加了正确地可能性
效果律:正向结果的行为受强化,反之被削弱
解释了情绪的学习(读空气)
桑代克的启示:
教育者需要提供尝试的机会
提供及时的反馈
激发动机做有意义的练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概述
斯金纳所建立,也创建新行为主义
认为学习是某种被强化的自发行为引起的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通过分解学习目标的连续接近法可进行行为塑造。
此观点发展了程序教学,对计算机教学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小步快跑,积极及时反馈
斯金纳箱实验,按钮坑害小白鼠
认为偶然行为能否再次出现,取决于行为后个体受到什么影响
延伸1:按一次给一次,小白鼠按爆。“积极强化”(给好处)
延伸2:不按就被电,小白鼠按爆。但不电就不按。“消极强化”(去掉坏处)
延伸3:每分钟掉一次,小白鼠也每分钟按一次。固定时间奖励引起行为减少以节能
延伸4:概率出货,小白鼠按爆。通过随机奖励支配了小白鼠。“操作性条件反射”
延伸5:时不时白给,小白鼠发展出了封建迷信思想
结论:
行为结果大概率决定学习者会不会重复行为
结果的类型与时间进程能加强或减弱行为
相比桑代克的猫,自发反应在前而刺激在后。
都依赖自发行为(换了睡鼠实验一律失败)
解释了简单的技能学习能力
社会学系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疑问:个体亲自参与的才是学习吗?
波波玩偶实验:通过观察可以习得攻击行为(潜移默化)
延伸1:即使榜样没有被强化或惩罚,观察学习也会发生,而这一过程没有外显表现
学习和表现是分开的,知识的获得与知识的表现是不同的过程
即知道的比表现出来的多
是否表现取决与大量环境因素
替代强化实验:
语言能产生影响,但行为的影响力更显著
观察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学生时代。
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的学习的速度。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注意榜样的各方民,以表征形式记住观察到的行为,将其转化为外显活动以模仿,因此受到强化或观察到榜样被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三元交互观:个体,环境,行为三类因素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相比行为主义关注社会因素,即信念,期望,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因此也称社会认知理论。
=====小结========
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桑代克的S-R
巴甫洛夫,华生的替代-联结
斯金纳的强化-联结
班杜拉的观察-联结
第六章
认知学习
格式塔派的苛勒与托尔曼
学习不是盲目乱撞的
黑猩猩顿悟实验:
黑猩猩对环境作出反应,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顿悟。
“学习是顿悟而非试误的过程”
顿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一旦发生,就能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
这是一个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的行为过程,通过验证或否定假设来领悟环境,从而解决问题。
即:学习是对环境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
顿悟学习的产生具有固有特点,对环境极度依赖。
顿悟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
托尔曼的疑问——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创建目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认为存在内在因素即S-O-R 中的Organism,有机体的目的,认知等内部变化。
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学习时场景的全景记录,不仅包括学习的内容,也包括学习环境。
潜伏学习:缺少强化而没有在外显行为中表现的学习
实验证明其如果给予强化,学习成果将会迅速表现出来
小白鼠认地图实验:
虽然行为开始于盲目行为,但最终表现为具有目的性
对环境的认识是达到目的的必经途径
学习的实质在构建符号-完型的认知,并理解环境,形成认知地图,
目标—手段—途径—结果 就是认知地图的过程
“面对环境刺激,产生心理需要,从而克服困难,继续学习行为”
托尔曼的启示:
教师要创建情景,目标要适度,并激发主动学习的意愿
也要注意了解潜伏的积极性和认知探究倾向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同类事物联系起来,组织并赋予意义,是为认知结构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
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获得,因为他们要发现知识。这是区分接受学习的flag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习)学习,生活,做事,生存
认知表征理论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联系起来并相互组织,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体系。
借助认知结构,人可以抽象化现实世界,变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条目。
越靠近认知树根部的条目,越容易与新环境匹配,产生联想,即触类旁通。(
已习得的认知结构类别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使人感知,处理外部环境,并基于外部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学习的实质就是组织与重组认知结构。 而普遍意义上的知识,都具有一种层次结构;在脑中形成这些知识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的学习。
在研究人类幼体的大脑发育过程时,布鲁纳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并把他们看做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知世界的一套规则。在智慧生长时会经历三种表征系统阶段
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
映像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
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
这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不谋而合
动作表征相当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物理手段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在以后的某个时间,能够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来再现过去的事物。动作从内部得到再现。
映像表征相当于前运算阶段的早期, 知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自身知觉,但已经开始形成图形和表象能力,能够用描述照片的方式表现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也能够复述出过去发生的事;想象并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这种表征方式很类似与将记忆定格成照片进行描述。
符号性表征相当于前运算阶段的末期和以后的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布鲁纳的理论认为这些阶段都是抽象能力的的发展和成熟。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使用符号再现世界。这里的符号是广义的,包含了文字,数字,象形符号等一切抽象事物。 在这一阶段,儿童个体将逐渐熟练地运用抽象的符号来推理并解释周围的事物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新的符号或已有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存在实质性练习。
新旧知识的非任意性联系。
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如下
学习材料本身应当具备逻辑意义(说的是人话)
学习者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观能动性)
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至少有了解)
学习者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括号里就是在帮助发生相互作用)
能够一般程度上理解学习材料时成为有意义学习,否则就属于被动学习。(理解数据结构并应用属于有意义学习,背代码是被动学习。有害学习)
学习根据类型可以分成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举例分别为“西班牙语”,“借助轮子平滑无颠簸移动的工具统称车”,“电磁波强度在三维空间内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认知同化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吸收了新知识,使其获得了意义。同时,起到引导的原有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更加分化的新认知结构。
先行组织者策略,即是提供一些概括性高,易于立即理解的先导材料,作为理解接受新知识的桥梁。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组织者必须完全理解并具有比学习材料更高的水平。
认知同化有三种
上位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者较高的概括水平 ,学习之后对一些零碎知识产生了整体概念。比如学了解析几何后对已经会的公式有了总的概念。
组合学习指一些并列的知识或概念的学习,如质量体积密度,咖啡茶叶可可。
下位学习就是已有概念里细分的新知识。又分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前者是可以直接理解的,比如平板电脑( Tablet Personal Computer)没有脱离对电脑(Computer)的一般认知。后者则会修改一下已有概念,比如直升飞机(Helicopter)是可以不用机翼的飞机(Airplane)。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预计 12月9日23时59分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