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前往二次元,或者让二次元的角色来到现实?

知乎提问:
提前说明我是一个梦女,有精神疾病。可能在很多现充眼里我是魔怔人,是啥壁,为了一堆程序花钱很不值得。很久没有给自己买过东西了,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吃谷约稿氪金。我真的很爱很爱他,看到同样喜欢他的人我会十分难受,总是觉得他就应该是在我身边的,看到他的剧情无论是不是刀子我都会哭,只要看到他我就想哭。对于大多人来说,喜欢一个角色,带给你的或许是快乐或许是希望,爱上他带给我的只有无尽的单恋和痛苦,我每天不想上学只想做梦,谁也不爱只爱他,如果死了能和他在一起那我现在就死了。请好心人认真帮我解答这个问题,我真的快活不下去了。

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是少数,而诱发原因也很简单——纸片人是完美的堆积,是不会破碎的完璧,是无欲无求的净输出者(尽管ta不具有著作权),有着承担着受众期许和想象的压力而不会疲惫(但是文案组会)的完美人格——这对青少年本就不高的抗性具有特化攻击性;常见的幻想对象包括初音未来

、洛天依等虚拟偶像。

这种崇拜甚至膜拜一般的态度始于青少年对青春期迷茫心理的“想象性解决”[1],简单来说就是青少年用想象的方式探索和构建自我意识、主动社会化、寻找理想和自我认同感的过程,只不过想象的目标并非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创作出来的符号人——这在过去也表现为爱上书中的人物,常见书籍如《红楼梦》。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青少年并非特指10-19岁的群体,部分社会化不充分的成年人也可能具备类似的行为举止。

除此之外,纸片人ip具有的众包式周边创作方式会让其受众获得非常直接的身份认同[2]——我爱ta所以我用爱为ta发电;但区别于一般的创作方式,您采取花钱雇用代笔的方式创作,这不利于您充分表达心中的情感,也不利于您在文化资本

的“生产—包装—传播—消费”的产业循环中找到切入点——事实上,您苦于无法表达您的情感,正是因为您没有亲自从事创作生产的前三部分,因此您只有持续地消费才能够让您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感到自己是“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的”[3]

这并非鼓励您亲自为纸片人创作,因为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为消费社会

的数字劳工,在各大网络平台和网络游戏中投入时间和金钱,并非是在消磨时间或娱乐,而是在进行隐秘的数字劳动——如为纸片人(或品牌概念)花费大量时间创作的粉丝们,实际上是在为版权方无偿劳动[4]除非您计划从中得到某样过人的创作技术,否则都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这与以收集目的购买特定品牌的消费品(如运动鞋)具有同样的逻辑。

因此您需要的是尽快社会化,从而建构您的自我意识,通俗来说就是“找到您真正希望从事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将您的劳动力充分用在能够自我认同的部分上、才能成为一个净输出的人、才能避免未来落得被生活琐碎榨干后抑郁终了的BE。

但正如您自我感受到的一样,以纸片人为媒介的社会化结果与社会并不完全兼容,您适应的是纸片人所在的虚构社会,而非您所在的现实社会——这并非在指责虚构社会不好,虚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复杂度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它太过简单、太过情绪、太过欲望化、太过感性、太过浓缩、太过精致、太过刺激,适应了那样的社会的大脑会对复杂而寡淡的现实社会(尤其是在看不到希望的经济下行周期)产生极端激烈的抵触心理,不愿放弃已有的认知范式去学习新的范式(尤其是更复杂的),从而表现为厌世或精神问题。

请注意,精神问题并非是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并且绝大部分都是缺爱,您或许在家庭或学校里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存在,您就应当警惕您的认知与您的处境之间很可能有偏差,需要有意识地避免在逻辑上出现滑坡谬误

,导致您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造成恶性循环。

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手段来感知世界,形成自我的人格: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5]为了感受社会,您可以响应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纲领;考虑到可操作性,您可以尝试以知乎为媒介感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群众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反应,感受现实社会的美好与不美好,接受与原谅这一切。

到那个时候,您就能克制心中饱含贪念的假爱,以不求回报的真爱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了,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痛苦了。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有关“人的社会化”的具体内涵,这里就按下不表,留给您(以及任何可能看到本文的人)自行了解。

人的社会化 – 搜索结果 – 知乎

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

参考

  1. ^虚拟偶像景观中的青年文化心态及其培育策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SIXI202107018&uniplatform=NZKPT&v=3H-UyDnv5vZW0SeMDztP8P_f021HxNiZLw2JH9pS7Dw6aYWCtMmZyRm1dZtuq579
  2. ^“完美偶像”:虚拟偶像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9&filename=XMTJ201916038&uniplatform=NZKPT&v=ZC2nKEKFGVSZTi1rReoY2KsImUkKOyLrD4VbuGdDWEHLGy-eKkUsUnQjaHiYGqO7
  3. ^虚拟偶像景观中的青年文化心态及其培育策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SIXI202107018&uniplatform=NZKPT&v=3H-UyDnv5vZW0SeMDztP8P_f021HxNiZLw2JH9pS7Dw6aYWCtMmZyRm1dZtuq579
  4. ^虚拟偶像:超真实、符号化与审美的幻象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1&filename=ZWPL202110010&uniplatform=NZKPT&v=Y2ZiEXVX8XukeECzb357HaWQDGhr3S_lQUAma0LKJXluPHXX2HSrR6MUK09nXYJI
  5.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4- 305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