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慢就业现象?

耳濡目染这个词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现在是个广告都在贩卖焦虑:要么忽悠考公考研,要么忽悠投机搞钱,要么忽悠无谓花钱。

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去主动搜索获取信息,而是对通知推送和算法分发的信息流照单全收,恐怕ta的认知会形成极大的偏见。

这种偏见可以表现为好高骛远,也可以表现为妄自菲薄,但更多的是表现为随波逐流——看大家在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于是选择推迟进入社会,尽管这只是ta认为的随波逐流。

包括所谓“大学生认知提升,拒绝内卷而慢就业”在内,形成这一看法本身也是偏见,也是在信息推送下产生的模糊概念,真正想要调查是不能仅凭网络上的一面之词的。

而以我的一孔之见,导致所谓慢就业的唯一原因是社会缺乏多元价值观

毕业生的价值评判不够单一,不仅要有金钱,还要有发展潜力,还要工作舒心不搞职场政治,轻松再好不过,但最起码要公平,要按劳分配。

社会的价值评判不够多元,一切都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评判标准。不过这也正常,因为几乎一切玩意都明码标价了,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基本上等于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宣战。

正是因为和主流势不两立,躺平才会被主流媒体夜以继日地痛批和污蔑。躺平,根本是对现行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我们奋斗为了什么?或者说我们“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追求一些抽象的符号,比如“精致”。

但是现在普通年轻人却发现,这是所谓的“站”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根本实现不了承诺的梦想。我站着,燃烧青春献祭生活,但什么都收不到,性价比太低了。

反而让鼓吹“不准躺”的人赚的盆满钵满。

这就和前段时间主流媒体歪曲“打工人”一样,越是拔高“打工人”、越是打压“躺平”,越体现其自身的虚伪。

如果坚持要打了鸡血一样追求主流价值符号,那请看看现在主流城市的房价,想想未来可能要背负几十年的债务和生活压力,不担心自己会失去人生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家里有点小底,却又不是大富大贵——基本就是父母在90年代扎根,奋斗30年的典型家庭,孩子本身也会带着扎根和奋斗的期待。

想要像父辈那样,勤奋工作安心生活,不求暴富但求衣食无忧,恋爱结婚共同奋斗。

虽然不想提房价,但安居乐业,安土重迁,乃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需求是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的,不能忽视这一点。

于是市场呢?

各种各样的暴富神话被传颂千里,借此包装自己的公司也不计其数;

大公司向社会输送35岁人才,想进去当人肉干电池还得卷;

公务员限制专业,想留在本地也不容易;

小公司钱不够,也担心不稳定;

技术工种看不上;

创业败家。

美帝西欧有个过度教育(over-educated)的概念,大概指的就是高学历工作岗位不足的情况下拼命升学,导致技术工种看不上,高学历岗位又被卷成白菜价的现象。

这同样也是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理论,我不多提了,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韩国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十九大上的报告确实厉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毕业生一看市场:原来勤奋工作还不够,得拼命工作;安心生活也做不到,要么没有生活,要么安贫生活。可是下定决心想要安贫,马上大帽子就扣在头上——《“认命”可以,“躺平”不行!》

这帽子一戴上,家人的失望带来的压力不说,婚恋也基本无缘,生殖隔离也就基本实现了。而传宗接代在传统上还是头等大事,怠慢了这个可容易出家庭问题。

这样的现象也有个名字,叫社会失范,指的就是ta们的生活方式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某种冲突。默顿的理论很厉害,有余力者应当看一看。

那这咋成啊?家里有底的先拖一会呗,慢慢找总会有的;家里没底的收拾收拾准备升学考试,在学校里拖一会再等等吧。

我认为啊,不说社会,就从读者老爷做起,少点偏见和歧视,少点看不起。不论收入和资源,去尊重从事每个职业的人,无论职业有没有所谓意义,只要是“有比没有更好”,就承认ta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滴水成河,抱以这样观点的人越多,社会价值就会越多元,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搞钱为人生的长期目标。

虽然看起来是在给毕业生说话,但实际上也是给每个人创造退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