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是怎么反映我们思想的?

【已审查】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从一开始根本没有觉得 “打工人” 能被称作一个梗:广东附近的人们从来都把去工作称作打工,比如周立齐:“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既然这个词火到被称作为“梗”,那必定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认为自己是“打工”群体,因此在发现“打工人”这个梗后,觉醒并自发传播,导致其变成一个梗。

简单回顾一下互联网上的历史,2017年的“屌丝”丧文化,2018年的“佛系青年”,2019年的“脱发”、“996”、“我太难了”,到2020年的“后浪”、“打工人”,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一个信号:年轻人逐渐在接受一切中觉醒了一些红色精神。

这其中看清的包括了对“社会角色”对立、贫富差距、上升渠道变窄、加班和失业、分配不均、房价高企的愤怒和怨恨。相比之下,2016年和更早的网络流行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生活困难的话题,而是以玩闹为主,说明当时的经济还没有那么差。

2016年,中国的GDP增速首次低于7%。


为什么“会有相当数量的群体认为自己不是打工人” ?这一点我认为德国的马老师和恩老师已经指出过:…以制造内部矛盾的形式分化…

具体到2020年,在中国是以鼓吹极端女权、动物保护、地域歧视为主;在西方主要国家以皿煮籽油的各种抗议为主;全球通用的包括 虚构一个“中产”、制造消费主义和低俗娱乐。而这些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耗群众的精力,使其无暇思考主要矛盾,并从工资中“追回”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一段说的太过“教科书化”,太“八股”,不利于传播。用朴实的语言复述的话,就是:用微信QQ,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填满自由时间,制造不存在的购买需求,以此养成读书读不下去,思考被牵鼻子走,还存不下钱的坏习惯。

正因如此“打工人”这个能使人觉醒的梗出现之后,立刻就有别有用心的群体抢着往自己头上扣,写出种种反动的文章,将这个词与“成功”挂钩。

娱乐圈的富豪也来蹭热度,以打工人自居,妄图塑造“亲民”的属性。外作贤良,内藏奸滑,令人作呕。但遗憾的是许多人真的上当受骗,相信了这些花言巧语。

还有一篇是央视新闻发的《早安,打工人》,内容滑稽荒诞,但它是如此的酸涩,就像1999年春晚黄宏在小品《打气儿》中振臂:“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一样。

而那些真正的“打工人”,要么受限于话语权和学识不能发声,要么仅仅停留于自我麻醉以逃避问题,要么就被私域移动互联网分割成一座座孤岛,不能团结起来。


为什么“打工人”这个词会变的如此含义丰富?

本来这个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群体描述,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词描述的群体普遍受到歧视,表现为诸如“要找个正经工作”,因此这个词在事实上就变得不再是一个好词。

但因为要维持政治正确,就算是央视和企业家也没有人敢真的说“打工人”不是一个好词,因此这个词处于“我们都懂”但没有人敢点破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嘿色隐喻词很多,比如泄矢诹访子怒斥射命丸文。

因此自称“打工人”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公然承认这种法理上不存在的歧视,把自己置换到一个法理上没有被攫取价值的地位上,从而引发与现实的错位而散发浓厚黑色幽默感的行为。

而其中包含强烈讽刺的点就在于,这种全程都是不存在的逻辑过程却在最后推导出了一个高度符合社会现实的结论,从而对现实中存在的巨大的虚伪性进行了强烈的嘲讽。

与此同时“打工人”还保留着表面上政治极为正确的含义,甚至连一点负面情绪都找不到,看起来甚至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因此打工人越是自嘲 “光荣的打工人”,越显得“打工人”之可怜,越反讽控诉社会常理与社会现实的错位——凭什么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付50万首付再还30年房贷?

从而导致任何带有立场地赞颂或批判“打工人”的行为,都会变成赞颂隐喻中的社会歧视,批判明喻中的光荣劳动,显得滑稽而无耻,使得企业家只能尝试通过泛化和异化来稀释和歪曲这个词,包括偷换“劳动”和“打工”的概念。

如果把打工人三字全部替换成“【已审查】”,这听起来就会富有【已审查】意义,在网上活不过一天。

21日更新:本站真的因未审查而被封了。


确实现状的问题很大,而且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谁也获得不了民心去强行改变现状,利益第一的原则无论好不好听,都会被所有人自发地履行。

但就算如此,指出问题仍然是必要的,量变引起质变。如果年轻人成功地获得了舆论阵地,让打工人这个词得以保留先进意味,那必定会引发更加严肃的思考,进而产生团结的力量。

打工的实质是什么?是将工作岗位划分成尽可能小的模块,以求不需要综合性人才就能胜任。在这种机制下,劳动者不能得到全面发展,而是异化成工作岗位的一部分,变成“没有公司你什么都不是”。而所谓的发展前景和生涯规划,大部分都是用来诓骗和套路年轻人,以让他们安稳地成为一颗螺丝钉。

因此“打工人”比前几年“屌丝”、“社畜”、“搬砖” 进步的地方在于,从劳动关系的层面上看清了雇佣关系的本质,认识到了“白领”和“蓝领”没有本质差别,并且搞臭了“奋斗”这个词,使其成功地与现实中被异化的劳动对应上。

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劳动者之间的歧视,比如坐办公室的看不起站岗位的,站岗位的看不起满大街跑的。以打工人自称,更容易拥有共同语言,打破了企业家分化打工人群体而巧立的称谓头衔。

上面提到的各方争抢“打工人”的解释权的行为,就是为了消解这个词的重要意义,试图将其泛化成一个中性的词,与其类似的还有这两天冒出来的“尾款人”,其利用消费主义污染“打工人”之进步性的罪恶罄竹难书。

本来“打工人”三字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无处发泄引发的解构,用以阿Q式自嘲和反讽;然而企业家,顺势打出了一波顺势歪曲,把进步的、【已审查】的、严肃的现实词汇(模因/梗)转移内涵,混进了诸如“梦想”、“奋斗”之流,粉饰成一个反动的娱乐化词汇,继续用以粉饰太平。


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除了谴责并发声,还有什么和平的方式能够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明知前路是打工人,却也无路可退,唯一的自由只是能与不同的企业家签订合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我们需要话语权,需要曾经《新青年》那样的牛逼媒体,更需要借助教育体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大众启蒙,才能脱离原始欲望驱动的资本主义,进入高级欲望驱动的共产主义社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6%E7%BA%A7%E6%96%97%E4%BA%89/8086469?fr=aladdin

“打工人”是怎么反映我们思想的?》有1个想法

  1. 这是我看过对“打工人”解构最深入了文章了。已收藏。
    很遗憾,在这个时代,【已审查】还会被【已审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