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早!这回是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的新进展的笔记。
首先介绍一个大佬
Albert Bandura
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验证他的理论,它进行了波波玩偶实验,比较了儿童在目睹攻击性行为之后的行为表现。
实验结果得出,观察大人攻击人偶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即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攻击性行为。
若孩子很暴力,父母就应当反省自己是不是经常采用暴力收单处理问题,家里是否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紧接着,实验进行了延伸。三组施暴者分别受到了奖励,惩罚和漠视。
结果表明,看到施暴者受到惩罚的实验组儿童,更少的模仿攻击性行为。
但如果儿童被告知,模仿视频中的行为会得到奖励,则三组儿童的模仿行为没有差异。
即使观察的对象没有被强化或惩罚,观察学习也会发生。没有做出反应并不代表没有习得行为。
尽管学习已经发生了,但除非情景合适或有引起行为的刺激,否则行为是不会被表现出来的。
因此,班杜拉将学习(Learning)这一在脑中构造新的行为印象的行为 与 习得行为的操作表现(Performance)区分开来,强调知识的获得(学习)和基于已习得的知识进行的可观察表现(行为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
能否表现出来依赖于很多因素,如动机,兴趣,外在刺激,生理状况,社会压力,主观能动性等。无论如何,人所知道的都比表现出来的多。
随后,班杜拉研究了替代强化实验。(滚木球)
实验中有四组儿童,每组都有实验助手作为榜样。在先前的游戏中他们每人都赢得了一些现金兑换券。
第一组:助手扮演自私自利者,蛊惑并带头不捐钱
第二组:助手是好心肠的榜样,劝说并带头捐了钱
第三组:助手是言行不一的人,劝说但自己不捐钱
第四组:助手反向言行不一致,蛊惑但把钱都捐了
研究表明,口头劝说虽然能影响儿童,但实际行为的影响力更为显著。
所谓言传身教,父母的家教就是最直接的榜样。
行为的习得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
关于学习,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是在实践中试错并学习,导致成功结果的行为将被保留。而这个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激励,使学习者产生成功的预期,并建立信念,这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学习动机)。
学习者对行为和后果之间关系的认知影响学习,而不是行为的后果。
替代性学习也称作观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相应的行为需要等到外部环境合适时才能表现出来(上头有提到)。
大部分的人类学习是替代性学习,榜样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你身边绩点4.99的dalao),具有象征意义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电子产品或印刷品中的(真男人就该开高达)。
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使学习不再每一步都要实地操作。通过将已发现的知识视为黑箱,应用它而不是探究原理,可以大幅度降低学习难度。
替代性学习中,一般而言可以分出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学习者对榜样开始集中注意力。
2.保持过程:学习者用文字,自创符号或肌肉记忆等记录观察到的行为。
3.复制过程:学习者尝试复现观察到的行为,将记忆转化成外显活动。
4.动机过程:学习者因外显活动而受到外在或自我的激励,因模仿受到强化,并产生继续后继行为的动机。
4.1.直接强化:学习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予强化
4.2.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
4.3.自我强化:学习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比判断后给与自己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三元交互观
该观点认为,影响学习有三类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
环境(客观物质基础)
行为(实践和表述)
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两两具有互动和决定关系,因此又称为交互作用论。
这是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研究时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了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它关注了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在社会学习中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对学习的研究角度,但并没能对思维,记忆以及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发生的机制作出解释。